close

  過期7個月的牛小排“回爐”再造,麥當勞麥樂雞、肯德基煙熏肉餅里則摻入5%的次品……昨晚,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違反食品安全行為被媒體曝光。作為該企業的合作伙伴,一批在華開展業務的餐飲巨頭“中招”。(7月21日東方網)
  說實話,像這種類型的食品安全事故,絕對是一家“中招”,坑害一窩,最終還是讓消費者買單。然而縱觀輿論場的聲音,有指責“麥肯”等這些處於食品加工下游企業的,這顯然是沒有認清事件的本質。因為據報道顯示,為了保障肉類的安全,麥當勞等企業也會定期去檢查,但上海福喜卻在上演“障眼法”,完全是在應付檢查,而麥當勞等企業完全是出於對上海福喜這樣大型外企的信任。
  當然了,不能說麥當勞等企業沒有一點責任,畢竟倘若對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進行檢驗,或許也能夠避免悲劇的發生。而在此,我們暫且不論“麥肯”設置食品檢疫機構的可行性與適用性,就拿這一具體的工作來說,對肉類食品進行檢驗,到底應由誰做呢?儘管企業泯滅良知,置安全生產於不顧,但此時此刻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工作是怎麼做的,我們不得而知,而“麥肯”對供應商的信任,也不僅是因為其是大型外企,值得信賴,很大程度上還不是因為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信任?
  一個巴掌拍不響,“麥肯”中招,衛生監管部門難辭其咎。報道中有一個細節十分耐人尋味:在視頻當中,操作人員聲稱“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,就這麼簡單。”這裡的“人是活的”,值得追問,到底是誰能夠視食品安全法不見,給企業大開方便之門,也必須要徹查。更為滑稽的是,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今年還獲得了上海嘉定區的表彰,被評為“嘉定新城(馬路鎮)食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(A級)”,如今被曝出這樣的驚天醜聞,對當地的監管部門來說,又是否是在自扇耳光呢?
  在我們的傳統看法當中,發達國家的外企似乎是更具有責任心,也有著更高的食品安全生產標準,但像上海福喜這樣的外企難道是進入中國“水土不服”了嗎?恐怕這才是真正需要我們去反思的。
  長期以來,我國的食品安全生產問題大多發生在國內企業,而對於國外企業來講,則鮮有發生,但這並不就說明我們沒有對境外企業進行監管。就拿外商投資食品企業居全國第一位的上海來說,早在2007年可謂就形成了一套較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,先證後照、重點企業特別標記、經濟戶口電子檔案、誰登記誰規範誰負責……如此嚴密的制度,居然沒有發現大型外企的食品安全問題,並且還讓其評上安全生產先進單位,所以,能夠造成外企的“水土不服”,恐怕不止在於制度和企業責任心的缺失,根本上還是監管部門嘴上說一套,實際上做一套,並沒有將對相關市場主體監管責任落實到位。
  外企食品安全生產的違法行為並非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被地方政府給慣壞了,試想當招生引資作為地方官員政績工程的一項重點時,外企能不享受“治外法權”嗎?食品安全監管還會跟在媒體曝光後進行運動式地治理嗎?食品安全絕非小事,洋快餐供應鏈條上的“過眼疑雲”,公眾期待監管部門能夠儘快給出一個交代,而對於外企的監管,也是時候下勁兒了。
  文/張松超  (原標題:“麥肯”中招,監管難辭其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k64qkax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